中小学如何有效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到2024年底,我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工作要点》部署的17项重点任务中,就包括全面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

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指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培育学生数字素养意识不强、培育方式和内容滞后等问题依旧突出,尤其是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各类生活、工作软件隐藏隐私泄露等屡见不鲜。以育人为核心任务的学校,在互联网普及,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发展的今天,开展数字素养培育是学校的必修课。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中小学需要重点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

一是促进资源开发,构建数字素养校本课程体系。以落实国家《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核心,开齐开好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内容建设上,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进行数字资源搜索遴选、集成加工与吸收决策等的科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更要根据学段、学情的不同去厚实当前青少年学生欠缺的数字素养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切实增强学生人机协同、合法用网的伦理思维和行走在虚拟世界里的风险防范能力。呈现方式上,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课程就不限于仅用传统的平面教材,更应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声光电相融的立体形式,如采用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数字时代的网络生存技能和网络行为规范。适用对象上,中小学数字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不仅要直接适用于青少年学生,在此基础上还需开发相关配套资料,从而为家长、教师能够科学引导学生提升数字素养提供资源支撑。

二是实现学科融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数字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需要处理好不同学段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处理好数字素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尤其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融合的趋势下,需要更加注重跨学科课程融合,将数字素养培养的相关内容直接纳入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如将网络道德、数字伦理、数据隐私保护等内容纳入道法课程,将数据处理、电子文件整理与管理等内容纳入劳动课程等,通过不断拓展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生数字素养提升。除此之外,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进入学校教学,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探索通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如物理、数学等理科学习中抽象概念较多,通过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智能化生成相关概念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学科知识,同时也进一步掌握数字资源的使用,提升数字素养。

三是增强真实体验,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数字时代,需要培养创新人才,而数字素养同样包括创新能力,即在数智环境下能够创造和创新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利用数字资源开展创意表达和创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协作和合作的能力。因此,学校需要积极推进数字素养培育的实践,促进学生数字素养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计,如引导学生以某个社会热点、身边发生的事件等为主题,启发学生创作有趣、有意义、有观赏性的主题微视频,增强学生科学使用数字资源的真实体验,同时在主动实践应用中提高学生科学解读和批判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与能力,进而能够更积极、自信地利用数字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四是推进协同育人,引导学生理性参与数字空间建设。推进协同育人,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学生数字素养培育中,需要重视社交与沟通能力。这包括隐私保护的原则,掌握网络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知识,以及学会在网络环境中合理表达和交流观点。学校可以通过与政府、社会、家庭的积极合作,推进数字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在良好的数字虚拟环境中,培养学生网络表达能力和理性的参与意识,使他们以批判的、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参与数字社会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重视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等全线贯通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通过加强各学段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各学段之间数字素养培育目标、课程内容等的衔接和延续,形成学段融通、进阶培育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宿迁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4年07月13日第4版 版名:智慧教育

作者: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