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园回归“成长”本身,他始终怀抱一颗虔诚做教育的心


2017年9月5日,我有幸作为全国中学校长代表参加了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就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作了一个解读。我的解读文章也有幸在教育部网站刊发。此后,我多次应邀参加省部级中小学德育、党建、未来学校建设等座谈会,并经常被浙江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等众多大学邀请到其承办的省级国家级校长和教师培训讲台分享育人经验。

但细细回想往事,从事教育20多年,我没有过开天辟地的创举,也没有过感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过惊天动地的贡献,我却能够获得良好的成长和众多的认可,只能说,我真的非常幸运。如果让我做一个总结,我觉得,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按照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去做事,认认真真地夯实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做一个虔诚的教育人。

关于教育:从抗拒到热爱

小时候,我的家境极其贫困,经常是大哥穿旧的衣裤给二哥穿,二哥穿旧的给我穿,我穿旧了母亲稍作改造又给妹妹。母亲走亲戚回家,带一颗糖来,经常会咬了半颗给我,半颗给妹妹。割稻子的时候,买一根冰棍,会让我们兄妹四人轮流吮几口。我们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跑到山上放牛或者去地里干活。

苦难是一所好学校。那样的日子,让我学会了发奋读书,也不会惧怕任何困难。

后来,经过高考落榜后的复读生活,我竟“意外”地被师范大学录取了。说意外,是因为我从没有想过要做老师,那时我想得更多的是通过考试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在母亲的劝说下,我还是走进了师范大学的大门。毕业后,既顺理成章又无可奈何地回到高中母校当了一名语文教师。

我被分配在政教处,一边担任班主任,任教两个班级的语文,一边协助主任开展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经常要扣班级的分、批评和处分学生、对学生提各种要求。有一回,我和政教处副主任一起在街上走过,一位被我们处分过的学生走过来,用手强行搭在我俩的肩膀上,以此作为“挑衅”,发泄对我们的不满。直到我们严词警告,他才放下手恨恨地离开。那天,回学校的路上我俩都一语不发。我们知道,政教处工作不仅“讨人嫌”,而且还有“高风险”。

我由此开始反思:作为教师,我们抱着善意出发去教育学生、惩罚学生,希望他们接受教训变得更好,可为何适得其反?

工作多年后我才明白,我们当时所谓的“教育”,其实更多只是管理甚至“管制”。其实,这不是“教育”,只是管理,只是由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命令、约束和规范。真正的教育,应该像对待校园里的树木、山上的花草、田野里的庄稼,给他们一方土地,让他们尽情地生长,长成自己应有的样子、最好的样子。好的教育是唤醒,是解放,是成全和成就,是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生长——如果我们多做一些真正可以称之为教育的东西,学生还会不会如此反感?

从此,我无论在语文教学还是学生管理中,不是把重点放在限制学生行动、防止学生犯错上,而是放在如何更好地读懂学生的内在需要,勉励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的努力上。我不再热衷于出台约束性的规则,而是更喜欢采用引导性的激励措施和方式开展教育;不再热衷于扣分,而是更多地推出加分措施和机会;不再喜欢居高临下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喜欢平等的协商和交流。比如,我和学生实行师生教学承诺制,我们大家彼此提希望和要求,然后共同讨论达成契约,制定相应的师生交往、教学等方面的公约及奖惩办法,一旦老师或学生违反公约,就自觉接受处理。这个做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师生关系开始从对立走向亲密与和谐,学生也非常喜欢我的课堂,许多学生称呼我为旭哥、厉兄,有位班长甚至说,同学们希望每节都是语文课。我开始感受到了为人师、做教育的快乐。

也正是从此开始,原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所抵触的我,真正从心底里爱上了教育。

励志教育:从关注成绩到关注成功

几年后,我来到东海之滨的宁波龙赛中学,短短两年后,我又被迅速地提拔为分管德育的副校长。

初入这所学校,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令我惊讶:许多学生因为没有考上当地知名高中,就非常失落甚至沮丧。有的认为,考不上名校就是“没出息”“没前途”。更令我担忧的是,许多家长也有同样的认识。在和我的交谈中,家长经常会说,自己的孩子初中很优秀,本来是可以考上知名高中的,“发挥不好”才进了龙赛中学。

从事教育多年后,我深知成绩会在某个阶段某些方面暂时影响人的成长,但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人的一辈子。如果有明确的志向、科学的规划、顽强的意志、持续的动力、良好的习惯和方法,那么人人都可以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

为了让每个龙赛中学的学生都能抬头挺胸自信地面对当下和未来,我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励志教育的探索。我们购买和借阅了100多种励志类书籍,系统开展了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先后成功申请了浙江省重点课题和全国教科规划课题,总结提炼了关于目标、学习、时间、人际、心态、品行、兴趣、个性、仪表、金钱等十个方面的训练内容,设计了励志行动手册(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名为《中学生励志行动指南》),让学生就这十个方面的自我管理情况定期进行反省。同时,深入挖掘教师、校友、家长、社会资源,分年级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在我看来,当学生不再纠结于一时的考试成败和成绩高低,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着力于今后得以成功和幸福的成功品质的准备,那么每一个孩子都将拥有迎接美好未来的底气,每一个生命都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我们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学生变得乐观自信、从容优雅、阔达大气、坚韧不拔,学习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学校教育质量迅速提升。《人民教育》以《办“大写”的教育——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德育创新纪实》为题,以封面推荐文章的形式,以1.3万字的篇幅进行了报道。新颖的理念和别致的经验,吸引了全国各地教育同行纷纷前来考察交流,我也因此得以有机会多次参加全国性德育研讨会与众多的优秀同行交流经验。

良心教育:从关注“成功”到追求“成人”

2011年,我从龙赛中学调入镇海区的一所新建初中校——立人中学,先后担任该校的筹建组负责人和校长。该校建于2011年10月底,是由两所老学校合并而成。两所学校规模、实力相当,都有过辉煌的历史,办学风格迥然不同,文化差异明显。随着区域布局和招生政策的调整,两校的生源“质量”不断弱化,且数量锐减。家长担忧合并后带来的种种不便,对学校前途深怀忧虑,于是纷纷上访。

接手这样一所起点较低、情况复杂的学校,必然会面临许多挑战。

第一次参加区域校长会议,当时最资深的老校长就公开对我说:“厉校长,你这个学校太难办了,你将是今后五年内镇海区日子最难过的校长。”

面对这样一所学校,我压力山大。上任伊始,就一直在思考: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什么?初中和高中在教育定位上应该有什么不同?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除了分数,我们还能给学生什么?学生离开立人中学之后,能够从这里带走哪些终身受用的东西?如何让学校成为学生和教师成长的福地……

我组织了全体师生、家长进行讨论。最后,确立了“以德立校以德促教以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世界因我更美好”的校训和“守护良心”的校风以及“致良知为良师育良才”的办学追求。

立人中学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初级中学。每届毕业生,只有一半左右可以上普高,另一半则多数上职高,一小部分直接进入社会。我们的孩子今后大都会是社会上的普通人,而不是卓越的成功人士。我就很朴素地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做个有良知、负责任的普通百姓和良善公民,幸福而有尊严地生活,并能为这个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我们为此开展了“办有良知的学校做有良知的教师育有良知的学生”的系列努力,逐渐形成了办学追求育人化、价值引领体系化、岗位工作标准化、课堂教学生本化、德育活动仪式化、学生管理自主化、教师培养个性化、校园环境故事化、校园人际简单化、教育创新常态化等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办学之路。不承想,这一系列举动让一所基础薄弱、不被看好的学校,迅速崛起为学生热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同行敬重的省内外知名初中。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区域内学校质量考核一等奖,在由浙江省教育评估院负责的第三方考核评估中多次名列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第一。前来蹲点、考察交流的省内外教育同行络绎不绝。充满故事、可以让人沉浸其中的校园环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生本课堂,举止优雅、安静有序的就餐礼仪,热情友好、阳光自信的师生风貌,甚至诗情画意、别具内涵的厕所文化等,都为各地教育同行所称道和广泛借鉴。

回顾立人中学的办学历史,最令我欣慰的不是校史馆里一块块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奖牌,也不是校园角落里一个个令人心动的故事,更不是中考和竞赛中一串串好听的数字,而是每天生活其间的学生,他们身上的那一份正气、那一种朝气、那一张笑脸、那一颗良心、那一腔对生命对他人的热忱和关爱。正是他们,正是这些,让每位老师,也让每位前来考察的各地朋友深受感动。

在我看来,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包括自信、自律、自强、包容、友善、感恩、负责、仁爱等基本品质。后者则是基础教育之基础,是教育的根基乃至灵魂。夯实这个根基,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任务。

把这项工作做扎实了,基础教育才能真正无愧于“根基”之定位和“奠基”之功能。

追问教育:让校园回归“成长”本身

2020年9月,我又回到曾经工作多年的龙赛中学担任校长。

重回龙赛,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新动作和大动作,而是在全面梳理龙赛中学近30年办学历史、认真倾听每一位教职工心声的基础上,和班子成员一起提出了“以成长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教育即生长,教育与其他众多行业最大的不同是,教育是以促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使命和宗旨的。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每一个师生都能够完成从追求成绩向实现生命成长的转变,这个成长不仅包括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更应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品行、习惯等方面的不断提升,是师生心智、道德和精神上的可持续发展。我希望龙赛中学给予学生的,更多应是让他们终生难忘、终身受益的东西。

所以,我们在继承学校原有优良传统基础上,努力整合所有的办学资源和力量,千方百计让每个学生乃至教师在龙赛中学的每一天都获得成长,努力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拔节生长的声音。

我们在走廊上、校园里增设供师生休憩的休闲椅,让师生的脚步慢下来,让人际交流多一分从容与优雅;认真盘点和保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让四季轮回和自然风光成为校园里的最美课堂;精心设计每一场教育活动,使之成为学生终生难忘的经历;试行开放课堂,强化听课学习制度,加强教学研究与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基地;把教工例会、班主任例会和学科组例会更多改成专题沙龙和主题研讨活动,增强会议的学术性,让每一次会议助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以会风和话风建设为抓手,从办公室行为规范和集会纪律做起,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身边的真实榜样……

我们所做的,无非就是这样一些琐碎不过、平凡不过的小事,但是校园里却每天都在真实地发生着喜人的变化。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更和谐了,教师更自律了,学生更自觉了,家长更自信了,教风、学风、干部作风和学校各方面工作不断改善,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无论作为普通教师还是担任校长,无论在初中还是高中从事教育,我始终认为,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根基部分,基础教育要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夯实基础,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我们任何时候不能逾越这个“根基”的定位。

人们都羡慕和赞美那娇艳的花朵、高耸的建筑,少有人去关注那泥土底下的根和基础。殊不知,恰是根基的深度和厚度,决定着学生的当下和未来,决定着教育乃至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和强度。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人,尤其是基础教育界的教育人,要有一份虔诚的情怀。唯有虔诚,才能淡泊名利、专注执着,才能步伐坚定、无惧挫折,才能目光长远、不急事功,才能勤于内省、勇于自新,才能拥抱变革、推陈出新。

近年来,教育界的各种新理念新概念是越来越多了,让人眼花缭乱。在我看来,老老实实地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教育中最最基础的东西,始终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厉佳旭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校长、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

《人民教育》2023年第17期,原题为《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

作者:厉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