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需要培养,读书需要推动。天性喜爱读书的人毕竟属于少数,喜爱读经典书籍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是为“读书的种子”。而今,我们步入“互联网+”时代,许多孩子自呱呱坠地之后就面对互联网的缤纷缭乱,两三岁的孩子就开始玩智能手机。互联网时代资讯最为发达,碎片化一拨一拨地轰炸读者大脑,深刻影响到了读者的思想、审美甚至思维、写作的方式,许多人热衷于刷微博、写微信,离经典阅读渐行渐远。
正因如此,推动读书需要借助温暖的力量。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着眼于自己的教室,从点滴做起推进经典阅读,利用散碎时间做“天大的事”。二十多年来,我已习惯在课前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每学期开始还可以申请进行讲座。一名男生曾经开过苏东坡的讲座,后来被保送去了北大,其讲稿整理后收入北大当年的“新生文集”里,他送我一册,我至今珍藏。要引导孩子们热爱阅读,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一要鼓励,二要包容,三要向他们学习。北京十一学校的史建筑老师最近出了一本书,是学生课前分享的合集,每名学生抓住一点荐读一本名著,因为有自己的认知维度,充满了思辨和个性,且不乏真知灼见。这一切都与教师提供给学生阅读空间的弹性密切相关。教师提供阅读空间的宽度决定着学生精神空间的高度和长度。在课程、课表变动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要充分有效利用时间,进行精短诗文阅读和阅读经验分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小成大。
作为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折腾”,也要适时给予专业性指导。引导学生阅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他们在精读原作的同时,组织各种活动进行共享,组织沙龙、论坛、朗诵会,编辑杂志、电子刊物,创制班级公众号,分享他们的经验、感悟和成果。还可以对名著进行改编,搬上舞台,对他们改编的个性、时代性尽可能包容尊重。比如《雷雨》,学生可能改编成正剧,也可能在《甄嬛传》《如懿传》影响下改编成类似风格的“狗血”剧,教师可以与他们进行平等的研讨、沟通。我的学生曾经把《鸿门宴》改编成轻魔幻风格的微型芭蕾剧,还加了一个江湖说书人的角色串联剧情,对他们的创造性改编我给予赞赏和鼓励,对他们专业的舞蹈表演则“谦卑”地赞美。在和学生阅读《论语》时,则一起学习一点儿相关的训诂学、文献学知识,进行相对专业的阅读探究。机缘合适,还可以请有关领域的专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专业的点拨提升会让学生获益无穷。我们曾经邀请曹文轩、毕飞宇、杜泽逊、张清华、程翔、汪锋等作家、学者、教育家为学生开设读书讲座,诸位名家都秉持做老师的本分与师生恳切沟通,有效促进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引导学生读书,要符合母语阅读的规律,要继承母语阅读的科学方式。每个民族文化殿堂都有自己独特的通道,叩开殿堂之门必须拥有自己的密钥。当前风行教育界的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并不适合母语教学,因为语文是唯一以母语文化为教学内容又以母语为教学载体的学科,规律独有。所谓大概念对母语学习而言是人为生硬拼凑,不是自然生成,这个生拉硬拽而成的“大”会破坏母语学习的“小”,破坏精读本质,妨害审美眼光、趣味的养成。中国式读书,强调多动笔墨;心到、眼到、口到之外,更强调手也到,圈点勾画、批注点评,发现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趣味之美。譬如引导学生阅读唐诗宋词,可以让他们仿照《人间词话》形式,对诗词进行评点;阅读小说作品,可以仿照脂评、金批的形式对作品进行微观批注,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感悟能力。当然,这样做并非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掌握符合本民族经典的阅读法宝,提升阅读素养。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照毕飞宇《小说课》、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中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条分缕析和演绎阐释,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建构科学读书范式,与此同时进行有依据的个性解读。
引导学生读书,要培育学生的审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譬如阅读《论语》可以和曲阜研学结合,参照《史记·孔子世家》等,解读孔子形象是如何逐渐演变的。阅读《平凡的世界》,可以研讨路遥笔下的女性形象,批评其女性形象过于理想化、单薄苍白的弱点。阅读改编《雷雨》,可以比较曹禺剧本的几个版本,从中选取、整合、改编成一个最佳版本,并陈述理由和可行性方案。对名著进行研讨甚至批评,并非刻意求新、哗众取宠,而是借此培养探究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规范,注重有理有据,注重假设和考证的结合。
在推动阅读过程中,还有几个问题必须注意:
首先,谨防运动式读书,回归读书本义。作为学校和教师,切忌应景式读书,譬如只在世界读书日大肆渲染、只为迎接上级检查大搞读书活动、只为评选某某校园大加铺张,应景之后,偃旗息鼓。我们可以部分理解功利之心,毕竟也对读书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阅读更多需要静悄悄地进行,它需要春风化雨式的浸润,暴风骤雨只会摧折读书的羽翼。
其次,阅读需要常态化、日常式、长时间促进,书香学府,需要由内而外、内外兼修,方可化育而成。日常阅读的书籍距离学生越近越好,需要精读研讨的书籍最好有适宜的场地、时间、活动进行保障。探究、论辩等活动随机随时发生,贵在真实性。高层次的引导、研讨活动贵在互动和质量,应该力戒一味追逐声光电的表演式活动,而是重在把读书引导直抵阅读者心底。
推动读书应该温润如玉,唯其如此,其效果方可深长悠远。阅读推动的形式可以如春风夏雨秋月冬雪异彩纷呈,然而其精神样貌肯定温润如春,唯其如此,校园才可以成为一座吸引孩子的学府,促进每棵苇草成长为参天嘉树。
(作者系济南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