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改进路径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师生精神生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要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如何改进?

厘清思路,校正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力。有一所村小推行武术文化,提出了“以武健身、以武扬德、以武励志、以武促学”的目标,设计了“武术操”“武术展板”“武术文化墙”等。但师生更迭,武术动作随之变形,导致学校武术文化难以为继。

不难看出,这所村小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过分注重武术的“招式”和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育人”这个关键目标,没有结合学校办学理念提炼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育人目标,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课程、评价等长效机制来指导教师的育人实践。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基于人、为了人、培养人、发展人,围绕管理改进、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环境改造、活动实践、评价引领等6个维度制订具体可行的方案,在此基础上确立和改进学校的使命、愿景与价值观。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突出教育性、整体性、时代性和制度性。

学校文化的样态应该是鲜活的,可总结为4个关键词——看得见的,主要体现为主题鲜明、板块清晰,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感受得到的,主要体现为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师生共同参与其中,校园处处是育人场所;记得住的,主要体现为文化理念是个性化、与众不同的,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持续的,主要体现为构建了适合学校自身发展和师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元的评价体系。

只有正确理解学校文化,才能发挥其潜在而巨大的教育功能。

守正创新,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续航力。有一所乡村学校一直秉持“立大志、做小事”的办学理念,始终朝着一个目标奋进,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小事做起,这种执着就是学校宝贵的财富。

当然,我们更应该意识到,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封闭、静态的,而是开放、动态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如学校“立大志”这个目标就是动态的,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到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有新的发展和深化,因此需要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内涵。

人人共营,凝聚学校文化建设向心力。在一些乡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多是校长一个人在苦思冥想,忽视了师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最终形成的学校文化难以得到普遍认同并持续。

校长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决策者和设计者,但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和经营的,如果没有广大师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因此,校长要善于发动全校师生和家长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比如,校长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激活教师的思维,还可以通过征集校徽、校歌、校训、吉祥物、口号、楼栋名等方式,引导师生广泛参与,提高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向心力,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才容易被认同、被传承。

因陋就简,激发学校文化建设原动力。大多乡村学校经费有限,这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校长建设学校文化的积极性。其实,学校文化建设不用刻意追求高大上。有一所村小周边长了许多松树,于是发动家长带领孩子捡松果、松叶、松针、松皮、松根等,学校构建“松文化”,提炼出“立松之品,下自成蹊”的办学理念。学校大力开展吟松诗词、品松名画、做松手工、栽松劳动等活动,漫步校园,处处可见学生精美的作品:教学楼前摆放着一盆盆学生种的松树,一楼展示着学生创作的松树画,二楼展示着学生描写松树的诗句和文章,三楼展示着谈松树的名人名言,楼梯间都是学生和家长利用松果、松针、松枝等制作的二十四节气作品。学校还将学生作品分类整理,形成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立项市级课题。学校以“松文化”建设的全员化、全面化、全程化、课程化为导向,培养学生“傲雪凌霜,顽强向上”的良好品质。

以小见大,发挥学校文化建设想象力。有一所移民村小一直想围绕“洲”这个主题来构建学校文化,但是以前的村落因修建水库已被淹没,没有留下可用的素材。因此,校长感觉“洲”这个概念较为遥远、抽象,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停滞不前。

这所学校想做“洲文化”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其出发点是想让学生记住自己从哪里来,但校长的思维没有放开。其实,学校文化的形成除了利用自身原有的素材,还可以跳出素材看文化。比如,我们可以从“洲”这个字本身做文章,一方面“洲”代表着师生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另一方面“洲”的本义是“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可以引申为“生命中的绿洲”,类似成长中的一个驿站或避风港等。这样一来,与“洲”有关的文化元素就较为丰富、形象了,从中很容易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此外,还可以搜集描写“洲”的经典诗句,甚至让学生自己创作,给每个班级取一个含有“洲”的班名……

聚焦个性,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创造力。走进一些乡村学校,感觉整体布置还不错,但也存在“千校一面”的现象,校训校风似曾相识,标语口号用词雷同。比如,一个县区5所村小的学风都为“勤奋、乐学、多思”,有的村小上墙的内容还有错别字、中英对照中出现中国式英语等。其实,许多直接从别处“拿来”的“作品”有华丽、光鲜的外表,但有形无魂,不利于学校文化的积淀与创造。我们要摒弃“为建而建”的观念,摆脱“外表华丽、内蕴缺失”的现实困境,杜绝“靠文化公司包装打造”的做法,转向有意识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汲取其中能够与本校传统与办学实践相关的内容,从人的全面、充分、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创建具有个性、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内外兼修,强化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力。有的校园环境宁静优美,树木花草相映成趣。但是,学校没有赋予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片面追求外在的物质层面建设,将文化建设等同于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净化。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四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文化这一有机统一体。精神层面是核心和灵魂,物质层面是基础和承载,制度层面是规范和保障,行为层面是体现和折射。仅局限于物质层面,显然太过于狭隘了。

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梳理特色,培育学校文化建设感召力;处处育人,增强学校文化建设感染力……实现乡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