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山:以地方特色涵养学校文化


学校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影响发展而成的学校文化,必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疆域辽阔的国家,区域差别显著,文化禀赋各不相同。不同地域的人和社会组织,因环境、生存方式、地理、气候的差异,思想观念和性格特征不同,文化背景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与地理位置有关的鲜明的文化特征。

南北方学校文化争奇斗艳。秦岭——淮河既是我国南北地理的分水岭,也是南北文化的分界线。北方有辽阔的黑土地和黄土地,气候干燥寒冷,四季分明,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厚重、朴实、壮阔;南方河流纵横,山清水秀,植物多样,气候温暖湿润,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婉、浪漫、细腻、飘逸。古代北方文化占先,文化多次“衣冠南渡”;近现代南方文化发达,“南风北渐”成为文化流动的主要趋势。北方学校文化端庄大气,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红色基因突出;南方学校文化开放多元、精致灵秀,厚植“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理念。

东西部学校文化相互交融。作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胡焕庸线”,不仅是一条地理和人口的分隔线,而且是东西部发展差异的重要标志线。《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出版的《发现西部》一书写道“:它还是一条文明分界线:它的东部,是农耕的、宗法的、科举的、儒教的……一句话,是大多数人理解的传统中国;而它的西部,则是或游牧或狩猎,是部族的、血缘的、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的非儒教中国。”东西部学校文化各有千秋,东部学校体现出文化底蕴深厚、开放包容、开社会风气之先等特点,西部学校具有浓郁的原生态多民族文化、粗犷大气。东西部学校文化在交融中呈现共同性渐增、差异性渐减、时尚元素增多的趋势。

城乡学校文化交相辉映。根据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划分城乡,形成了农业文明的乡村和工业文明的城市。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是农村的根。相对于乡村文化而言,城市文化是一种超地域、融会多种地域文化的复合性文化。乡村学校规模小、因地制宜、亲近大自然、乡土气息浓厚,体现“小而美”的文化。城市学校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重推动下形成规模大、类型多、层次全、标准化、国际性的特点,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主体,展现“大而优”的文化。城乡学校文化应互补,乡村学校文化要淘汰糟粕,汲取城市学校文化的新鲜活力;城市学校文化要戒除浮躁奢华,借鉴乡村学校文化的传统与精华。

多样化的经济区、地理区、文化区为区域内的学校特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为各地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涵养了学校文化育人环境。学校是地方的名片和发展动力,学校文化成为区域文化的守护者、创新者、引领者。学校文化既是区域文化的缩影,又是区域文化的地标;区域文化构成学校发展的生态环境,孕育个性化的学校文化。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区域建设学校文化,既要画出最大“同心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要保持文化生态多样性,体现丰富多彩的个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