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有意识地把“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的教育中,可是在一个没有历史的移民城市——深圳,面对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来的人,什么才是深圳本土的文化,又如何把本土文化融入教育?
有个幼儿园的出现,带着对“城市”的深度思考和实践,打破了我们习以为常地对文化的理解。在这里,“本土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生活习俗,成都的火锅、河北的面食、广东的靓汤;也不再是那些名胜古迹和历史故事。
这个诞生在深圳40周年庆这天的幼儿园,从诞生之日起就带着城市的基因,并提出“跟城市共生,与世界共享”,做一种有城市性格的教育。
深圳很新,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正因为“新”,深圳有着开放、包容的性格,有着变革、创新的力量,同时深圳还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这个幼儿园也很新,创校不到一年,就如深圳一样把自己全然打开,秉持着开放、包容、变革、创新的基因,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
他们吸纳的老师来自各行各业,有设计师、艺术家、西班牙语从业者、华徳福体系的老师……
他们在幼儿园设置了艺术总监,不仅每个班都配1个艺术老师,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驻校艺术家可以在幼儿园办自己的个展。
他们与对面的爱文世界学校互换老师和课程,让优质的教育在孩子们中间流动,让老师也在交流中学习和成长。
他们还提出了“用文化与世界交朋友,用自然给童年当教室,用节气陪家庭过生活,用创意帮教育做孵化”四条实践路径来实现他们的教育理念,并做着积极的尝试。
这就是深圳学而城市幼儿园。
01 /
以文化和艺术连接世界
深圳这座城市本身就具有国际属性,如果一个幼儿园也要同样具有国际属性,我们很容易想到双语教学,而且除了中文外,最主要的就是英文,哪怕外教老师不是来自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也要求他们教英文,好像英文就代表着国际。
可是在学而城市幼儿园,他们提出“用文化与世界交朋友”,他们要打破了单纯的语言学习,不再以语言学习为目的,而是重在交流的内容。孩子长大后,如何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和逻辑,来讲自己的生命故事和本土文化才是重要的。
在学而看来,文化是一个多元的语言系统,不一定非得是英文,也可以是其他语种;不一定非得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而是可以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浸润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除了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对语言产生兴趣和学习,更重要的时候如何去感受这些多元的文化,如何乐于去表达自己和倾听他人。
所以,在学而城市幼儿园,不仅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外教老师(每个班都有一个专职的外教主班老师),而且也会请不同国度的艺术家进入学校举办艺术展。为此,他们还专门在幼儿园旁边租了一个小院子,让艺术家们可以长期入住。
这些艺术家在幼儿园办展期间,不需要专门给孩子们上课,只需要呆在幼儿园专心致志地策划和布置自己的展览,孩子们在自由玩耍的时候,会看到他们沉浸其中的状态,好奇的孩子会自然而然过去与这些艺术家交流互动。当展览布置完毕时,那些不同的、充满个性的艺术作品,其实也在默默影响着孩子。在学而,他们认为这种非刻意的“熏习”,是孩子重要的学习方式。
02 /
以自然和节奏来平衡城市生活
人类对大自然有一种写在基因里的热爱,每当我们走到自然里都会获得即刻的放松和精神的愉悦。而城市则相反,高度竞争中,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人们焦虑、失眠、浮躁,并把这种“着急”也早早的在家庭生活中带给了孩子,“催促”成为常态。
人们向往自然,但却又无法离开城市。学而城市幼儿园从一开始就在思考,如何满足童年对自然的向往并成就未来的城市生活?他们最后选择自然的环境与自然的节奏和状态。
走进学而,你不会觉得它像一个幼儿园,而更像是一个美学生活空间,又或者像一个迂回曲折、高低错落的充满自然气息的艺术馆。
幼儿园教学楼的整个侧面是满墙的绿植,从大门进去也并不直接是开阔大厅,而是要穿过这个回廊,在回廊处有一个成人需要躬下腰才能看到外面世界的长长的玻璃窗。窗外是草坪和小溪,溪边还有一个小木船停在草坪上。夏天,孩子们赤脚在小溪里玩水、嬉闹,或者躺在草地上、小船里晒晒太阳,随意畅想。
在学而城市幼儿园,你不会在户外看到大量的活动材料和区域创设,只有一些简单的草坪、树木、花草、菜地、溪流,以及一个3D打印的大型白色“兔子山”装置用以代替单一功能的滑滑梯。空间设计上,用了大量的木材。木头的色泽和质感让人觉得亲切又温馨,也被称为“会呼吸的材料”。
学而幼儿园的老师们认为在城市里需要给孩子们创设尽可能自然的环境,但是自然的环境里不需要投放过多的材料。
上世纪90年代,德国的两个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他们请求一个幼儿园在3个月内,不在教室里放置任何玩具。一开始,孩子们都有些无聊。可是,有趣的现象很快就发生了,孩子们解锁了许多新的游戏,比如:把桌子搭成秘密基地、搭舞台、去室外收集树叶、玩石头等。所以,在学而幼儿园的老师们看来,有限的材料不仅不会限制孩子的“玩耍”,反而使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玩儿得更专心。
发现一头“小毛驴”可以骑
除了自然的环境外,还有自然的节奏,学而城市幼儿园以节气生活规律作为一年活动内容的核心主轴,在二十四节气的工作和游戏中,将艺术、美育、自然、世界文化、体能、语言学习、科学、生命教育等等,通过节气文化、习俗、诗词、食育、手作等,让孩子们从中不断获得各个领域能力的培养。二十四节气是一种自然的节奏,天气变化、物候更迭,在自然的时间里有着生命的秩序。
03 /
以“生活”来开启移民家庭的情感连接
在学而城市幼儿园,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原貌。他们认为: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文化的生活便是文化的教育,自然的生活便是自然的教育……生活在这里是多样的,但却没有脱离“人”本身。在这里,不仅是孩子和老师在过生活,而是把整个家庭都纳入进来,这些从各个地方来到深圳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都是学而城市幼儿园的“家人”。
“家聚落”由此也诞生了,它是学而城市幼儿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随着每个月的节气变化,有各种各样为“家人”们而举办的活动。
每个月的“家庭日”,幼儿园都会提前做问卷调查,问问“家人”们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支持,幼儿园就会找来这个领域的“专家”来做分享和交流。
在家聚落,老师们也鼓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首先要成为自己,尊重的自己的兴趣爱好,享受自己的生活,再成为孩子的家人。因此,陶艺、皮艺、植物扎染、瑜伽课、木工坊、茶艺课、戏剧、经济哲学……根据“家人”的需要,而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人”们可以跟幼儿园的星级大厨Frankie学做菜,比如,亲身去感受煲汤的整个过程,并清楚地知道用了什么原料,再决定这样的汤是否要加入到孩子之后的餐食中……
在学而城市幼儿园,你会看到更多一些爸爸的身影和爷爷奶奶们的身影,他们不再只是接送孩子们的人,而是真实地参与到幼儿园生活的人。他们在这里获得的滋养,也会带回到家庭、带回给孩子。
在校务长许东青老师看来:“生活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大家一起去经历许多具体的事件,就会产生情感认同,有了情感认同,才可能谈到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等。生活就是在给一个人扎根,孩子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在滋养他的同时,他也会带着这片土地给他的养料再去长成他自己。成人也是一样,深圳的人来自世界各地,先有情感连接和认同,才会有文化认同和尊重。”
深圳有一句话叫:“来了,就是深圳人。”在学而城市幼儿园也有一句话叫:“来了,就是学而的家人。”在这里,当我们看到这些“家人”们,不管什么年龄,都在这里放松自在地进进出出时,我们看到一种开放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的信任和更深度的连接。
04 /
结语
去到学而城市幼儿园那天,我们看走廊里还有“哈哈的画展”(一个5岁儿童的个人作品展),这些作品像在美术馆里一样被对待,那么美的裱装和陈列,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仔细地观看内容,猜测着孩子到底在传达什么,好像在和这个小小艺术家隔着时空对话。
坐在小溪的船边,看着嬉闹的孩子们,看着老师们充满活力的状态,看到对面国际学校的老师走进来自然地和孩子们打招呼……这个与城市共生的幼儿园,我越来越感受到它的魅力,正如一首歌里唱到的:
把田野看作都市
再把都市看作田野
文明的答案
不过是人与土地的和解
他说我们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
主编 / 晔子
撰稿人 / 小秋
图片 / 深圳学而城市幼儿园